close

didyda02.jpg

全世界瀰漫著恐懼不安的氛圍,連大吸一口健康空氣都成了遙遠奢求,但日子總得要過、壓力還是得釋放,無法出國、就連台灣觀光景點也被限制,或許藉由非連假期間返鄉探親來平衡一點囚鳥的哀怨,增加陪伴親人的時間之外,也不淪為防疫的豬隊友,成為令人聞之色變的全民公敵。因此,計畫每逢回奶奶家探親時,盡可能介紹一些些有關家鄉的美景、歷史與故事,來為這個被鄉民貶損為全台觀光最無聊的縣市—雲林平反!

8歲就離開西螺,因為孩提時代的記憶總停留在和家人與鄰居的互動,對於我出生家鄉的了解,多半是從長輩口中得知的。

三叔熱愛歷史與文化,於當時擔任西螺鎮長的8-9年期間,致力於延平老街的活化、東市場的重建、西螺大橋周邊雕塑公園的打造與音樂季的推動、親水公園及自行車步道的建設等等,才自他口中得知西螺的歷史軼事。

奶奶的娘家前身為捷發乾記茶莊,基於保護藝術文化,無償提供螺陽文教基金會作為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供民眾參觀使用,裡頭除了重現當時二層三進的巴洛克建築(下次另文介紹),亦展示1910年起的古帳冊、製茶器具,及徵選蒐集而來的具歷史意義的重要老照片,其中一張有關1953年西螺大橋通車典禮照片,齊聚近百名與造橋有關中美人士合影,可見當時西螺大橋僅次於美國舊金山大橋,位居世界第二大橋的重要性。

西螺大橋通車典禮照片.png

西螺大橋通車典禮照片

三叔帶著我們看著老照片,告訴我們有關西螺大橋的一段歷史佳話,據說西螺大橋啟用時,推動續建西螺大橋(因二戰爆發而停建)的李應鏜鎮長已卸任,當時鎮長李其雄不敢居功掛名,以致西螺大橋紀念碑文只見當年雲林縣長吳景徽,西螺鎮長名字懸缺,足證兩位鎮長風骨……

西螺大橋現在看起來只是一座普通的橋樑,但其實當時交通並不發達,濁水溪將台灣南北一分為二,往返多半得靠渡輪、竹筏等工具,相當不便又危險,在西螺大橋完工後,大大提升南北的運輸力,對當時台灣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但歷經逾一甲子,隨著橋身老舊,經不起大型客貨車通行,主要的通行任務已經由溪洲大橋取代,也因此推動西螺大橋轉型成為雕塑藝術長廊,成了首要任務,希望讓西螺這個最大的文化資產,從交通橋樑轉而為一個觀光休閒橋梁,同時保留時代的印記並促進地區活化,讓歷史的故事一代一代傳承下去。

西螺大橋今昔對比.jpg

西螺大橋今昔對比 圖片來源:螺陽文教基金會

現在,西螺大橋雖仍肩負著運輸乘載的工作,但不同的是,它已儼然從一個靜態的交通工具,轉變為和鎮民有著情感連結的好鄰居。每逢年節返鄉,妹妹、堂弟總是帶著他們的小朋友一起到西螺大橋河濱公園野餐、放風箏,成為假日遛小孩最方便的好去處。

西螺大橋雕塑公園.jpg

西螺大橋雕塑公園 圖片來源:自由時報

高灘地景觀溜滑梯-可人之家.jpg

高灘地景觀溜滑梯 圖片來源:可人之家

西螺大橋親水公園-玩童小行星.jpg

西螺大橋親水公園 圖片來源:玩童小行星

疫情期間,避開清明連假人潮擁擠,回鄉探望奶奶與三叔一家人,想不到中南部的天氣在原本應該炎熱的4月天,竟然帶著涼意還飄起微微細雨!還好我有隨身攜帶晴雨傘的習慣,倒不是因為怕淋雨,而是為了防曬,從小媽媽就灌輸我紫外線會變老的觀念,因此從國中時期開始每天上學沒擦防曬乳不敢出門,長大之後更加愛美了,除了擦在臉上的,一支能夠抵擋紫外線的傘就成了我的標配,而這支didyda就是陪伴我多年的愛傘,傘骨超輕卻很耐用,當然我不是實用派的,含蓄的豹紋加上性感紅唇傘面設計,根本就是我的菜,能凸顯時尚、搭配穿衣風格的傘更是我考量重點。

didyda01.jpg

didyda與我 @西螺大橋

西螺大橋是雲林重要的印象圖騰之一,但雲林就只有西螺大橋能拿來說嘴嗎?下次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屬於雲林的美景、人文、與軼事呦~

@didyda

didyda官網 https://www.didyda.com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喵姬愛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